这是一趟探究海派文化的体验;

这是一回追溯时空、了解魔都历史的学习;

这是一堂认知上海变迁,拓展人生视野的探究。

 

 

说起上海,我们常会联想到海纳百川这样的成语,更多人会想到时髦洋派这样的描述。上海,在西洋文化输入中国的400年间,承担着“西学东渐”桥头堡的作用。上海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探究学习,对于了解现今时代的城市文化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
 

DAY 1

鲁迅与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到底是哪种样子?

 

 

本次人文行走的第一站是鲁迅纪念馆。七年级的同学们对于鲁迅并不陌生,但是大家依旧抱着期待与好奇走进了纪念馆,希望能更加深入、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。

讲解老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之后,同学们正式进馆参观。展品一一呈现在同学们眼前,在讲解老师的启发下,大家逐渐透过这些尘封的记忆触摸到了那遥远的过往,走到了鲁迅先生的身旁,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家庭、交友、社会活动、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。

 

 

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了10年之久,在参观过程中,同学们还发现了鲁迅先生留在上海的很多痕迹——原来,我们离这位“思想斗士”如此之近。

走出最后一个展厅,同学们似乎仍旧沉浸在追忆之中,将自己的感受与发现整理在手册中,并在纪念馆门前合影。

 

 

午餐后,同学们来到了张爱玲曾经居住的常德公寓附近。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张爱玲和她的作品,但是在老师生动的讲解和启发下,大家很快就了解到这为颇有传奇色彩的才女,并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她笔下的上海风貌。

 

 

 

DAY 2

徐家汇对上海意味着什么?

 

 

“徐家汇”——这个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名字——在本次研学活动中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。这是我们冬季研学的第二站。

同学们首先来到了徐光启墓,“文武元勋”、“熙朝元辅”、“王佐儒宗”,牌坊上的十二个大字逐一映入眼帘,让人不由得好奇:到底是怎样的成就才能让这位历史人物获得如此高的评价?带着这个问题,同学们走进墓园,一探究竟。

 

 

随着参观的脚步,同学们逐渐了解到徐光启对上海、乃至对中国的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——重修立法,洋为中用;翻译几何,推广数理;改良农业,推广农政;改革军事,师夷长技……看着珍贵的历史文物,同学们不由得肃然起敬。

一个生活在明朝的人,为什么会将西学运用得如此自如呢?经过老师的讲解与介绍,同学们才知道,原来这一切都开始于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中国的一张《万国图志》。这张地图,让徐光启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,让他意识到:只有冲破固有的束缚,“取彼之长,为我所用”,才能走得更远。同学们纷纷表示:这不是与协和“中西融合”的学习理念不谋而合吗?而徐光启对外来文化的开放、谦虚的学习态度,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品质吗?

 

 

 

 

DAY 3

外滩只是洋场吗?

 

冬季研学的最后一站,是上海外滩。同学们平时经常会来到这里散步、购物,但是让同学们没有想到的是——外滩居然诉说着这么多的故事、记录着这么多的文化信息。

外滩1号为什么是“百万美金天际线”的起点?外滩7号为什么加速了上海繁荣的进程?上海的海关为什么设在外滩13号?它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……

 

一座座建筑研究下来,同学们切实感受到,上海外滩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是怎样在苦难中进行过抗争,又是怎样在苦难中抓住了机遇,实现了进步与发展,更明白了新时代的青少年身上应肩负的责任与使命。

“会通上海,且行且成长”,三天的研学活动在大家的不舍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同学们个个收获良多。相信本次成长将帮助同学们取得更优秀的成绩、创造更辉煌的未来!